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7年11月27日

覺知與意志



改變的起源,在於「覺知」
身體有很多本能跟需要,但若沒有停下來好好的去感覺身體的訊息,會有很多需要被忽略。另一種情況,就是身體已經夠了,但你不知道,以為不夠,於是過度地去追求或餵養那些需要。
心理上,也是一樣。
社會層面,有太多價值觀和規條,都被我們囫圇吞下了。「本來就應該如何如何」、如何定義「成功」、「幸福」、「有用」。
未經覺知,生命的能量會被綁在這些「以為的需要」上,而沒有投入在「真正的需要」中。
當我們覺得自己沒有符合「應該的樣子」,便會焦慮。
焦慮驅策我們去做許多的行動,但終究都不能滿足內在真正的需求。我們被焦慮所控制。
覺察之所以有力量,是讓人能認清真正的需求,進而產生了超越本能與規條的洞見與決定,也就是意志。 每時每刻每日的覺察,帶來對自身較完整的覺知,完整的覺知則帶來選擇生活的意志。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17年9月16日

親職,是什麼? 怎麼做?



簡要說親職--

■ 家長的角色:成為孩子的安全堡壘

  • 目的:讓孩子能忍受挫折,讓內建的成長力量能發揮作用,學會適應社會所需的能力。
  • 基礎:建立信任關係
  • 關鍵:關懷與界限並重。 (我與你的感受、需求、想法,都同等重要)
  • 實行:支持性回應。 (接納、同理、鼓勵、欣賞、示範)
  • 常見誤區:只看眼前聽話表現好,才藝多、贏別人,速效方法可能會有副作用。
  • 重點:看重長期心理能力 (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勇氣、理解彼此(自我覺察與同理心)、尊重多元、情緒調節能力、溝通合作技能) 是否有得到培養。
  • 想想:你要孩子樣樣贏、很聽話,還是他離開家長進入社會之後,每天都好好地存活,並且想繼續活下去、活出自己的樣子?

■ 注意家長不經意的回應,孩子收到的暗示:


  • 忽略、打發:你是不重要、沒有價值的。(除非你鬧事闖禍,才會被注意)
  • 否認孩子的困擾跟選擇:你不知道你要什麼,你的感受不重要。
  • 代勞、過度保護:你是無能的 -- 所以你也不用負責任。
  • 嚴厲、過高標準:除非你完美,否則不值得被愛。
  • 太多物質-太少專心陪伴:愛就是擁有東西,可以用東西換愛。(但行不通,於是心碎困惑憤怒。)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17年6月19日

陪著孩子 重新長自己

身為家長最大的報酬或許不是子女的成就,而是在陪伴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有機會重新長自己。

為了教給孩子足以帶著走 面對無常人生挑戰的能力,重新去長自己以前缺乏的能力。 為了教孩子擠出全身的本領,發現自己一直擁有卻不懂得欣賞的長處。 知道對孩子最好的是溫柔而堅定,所以每天練習成為更溫柔更堅定的人。
為了回應孩子無窮的好奇,重新關注這個世界,試著用簡單真實的眼光去理解這個世界。 發現自己無法對孩子維持良好的界線,於是回頭去檢視自己是怎麼與人互動的。 為了留給孩子好的心靈遺產,重新檢視自己的親人留給自己什麼樣的遺產。 有的是被遺忘的好東西值得拾回留給後代,有的是不合時宜的教條需要捨棄,有的是塵封已久需要擦亮找出新價值。 然後發現,在自己的心裡面,有個小孩還在等,等父母給他好的關注與對待,等著父母道歉,撫慰受傷。 然後懂了,當年的他們,也只是像自己一樣,帶著愛但是普通而有限,所謂大人,並不是這麼全能全知。

然後發覺,自己已經長大了,可以當自己的父母,去照顧撫慰自己,不需要再等待他人提供完美的愛。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17年1月21日

真誠勇敢地活出生命 - La La Land


與其尋找一個被眾人喜愛的公式,不如更徹底的挖掘、深厚出一個更自己的自己,給世界一個沒看過的新東西,這也就是我們存在的價值,因為人們熱愛的是充滿熱情的東西(People love what other people are passionate about.)。真正的伯樂,就是自己。

我們無法用算計去控制或確保關係的發展,我們能作的是真誠地面對自己與對方,即使這樣的真誠,會將彼此推上分離的命運。但是這樣的真誠更加珍貴。因為如果我愛自己也愛你,你我都值得用這樣的真誠去對待。

要放下手中可掌握的、已有的一切固然可惜。但緊抓不放的代價卻可能是生命的枯萎。

Sebastian 一邊彈著屬於兩人的曲子一邊想著彼此可能擁有的幸福人生。任何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推動不同的命運,一點一點地錯開,成為如此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人生。

沒有彈完的最後一個音符帶著眷戀,延遲著長長的道別。

但再美麗的曲子也會有結束的一刻。

雖然如此,我們可以重新開始彈奏一首新的曲子。過往的旋律並不會消失,仍然活在生命之中,活在之後的每一首曲子之中,繼續編織纏繞出新的意義。

感傷但堅定的微笑代表對於彼此承諾的心照不宣。
是的彼此分離了,是的從此不再是同生共活的伴侶,但是彼此活在對方的生命中,成就了兩人的生命。當下真誠堅定的愛情於是可以永遠,超越分合與時空。

於是落單的Sebastian又開始數著拍子「1,2, 1 2 3 4」…

我們不知道Sebastian之後會遇到什麼人完成什麼事。但生命迷人之處就跟Jazz一樣,是即興地,是辯証的,此刻對餘音迴響,一起面對未知的驚喜與挑戰。

如果,我們信任生命,勇敢投入寒冷、未可知的河流,我們仍然會失去很多珍貴的,收到很多不想要的,但也能得到一些意外的驚喜。生命這個禮物如此有限而珍貴,最不浪費的方式就是真誠勇敢地活出獨特而豐富的人生。

2017年1月19日

情緒界限、自我照顧與負責



人經常會把自己的苦,自己的不滿,投射到他人身上;責怪他人、怨恨他人。

當我們成為被投射的對象時,會有不舒服不自在的感受,這時候經常會反射性地以行動回應,去消除這樣不舒服的感覺,有時候是接收了這樣的投射而自責,有時候是為了平息對方情緒而討好,有時候是為了消除投射的來源而憤怒攻擊。

其實我們能夠為自己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是穩住自己情緒界限。 看清他的苦是他的,他的不滿是他的,不是我的。

我可以決定要怎麼對待他,且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但是我不必為了別人的幸福與否負責任,因為那是他自己的責任。

所有外在問題的解決,都從內在力量的整合開始。

生命有其需求 -- 想要過得好、想要被愛、被看重,想要有意義、被善待、有安全感…這都是我們生命的需求。
同時,生命也帶著能量,個體運用能量化為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我們的功課是,如何聚焦起自己的能量 -- 簡單,穩定,溫柔而堅定。

有時候我們將能量用在討好,哀求,焦急,發怒…,這些都是希望控制別人,希望別人可以因此來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這些並不是有效的能量運用。因為事實上,我們可以直接自己去愛自己、看重自己、尋求自己的意義、善待自己、保護自己。

學習善待自己並不表示我們不需要他人,不需要與別人建立關係。而是成為一個健康能自我照顧、自我負責的成人,然後與另外一個健康、自我負責的成人一起共創一個健康、彼此善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