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5年6月10日

如何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健全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每次當孩子身陷情緒風暴之中,父母及教師如何應對陪伴,都在塑造孩子的情緒表達模式。

在談如何陪伴孩子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孩子在表達情緒的困難:


  • 情緒發展與語言發展有落差: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情緒發展就已大致成熟,也就是說他能感受到的情緒細微、複雜程度已經跟成人差不多,但是分辨自己情緒、命名情緒、述說情緒的能力還很弱。大人都有「一言難盡」「有苦說不出」「言語不能表達出千萬分之一」的痛苦,孩子更是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難受。
  • 衝動控制發展未成熟:前額葉主導我們判斷後果、控制衝動的能力。兒童與青少年前額葉以及大腦在情緒-判斷力之間的通道尚未發展成熟,當強烈情緒產生時,容易直接就用動作去反應表達,來不及「三思後行」,這有生理上的原因,並非耳提面命就能立即改善。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


遇到事情會感到痛苦、傷心、生氣,都是自然合理的現象,強加壓抑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哭,不能生氣反而阻礙情緒抒解。被壓抑情緒不會消失,反而囤積在內心的「情緒水庫」,改天一觸即發,而且是用不恰當的方式爆發出來。大人因為孩子的情緒激動,而過度的暴怒、禁止,或是表現出受傷、委屈,都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壓抑、自責,或是更強烈的情緒反應。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呼吸,用不帶評價的眼光去陪著孩子,試著感受你的孩子怎麼了。


反映孩子的情緒


感受孩子的情緒,揣摩他的心情,用適當的語言幫他說出來。「因為你很想要表達意見,老師卻一直點其他同學作答,你覺得很心急、很生氣,所以就大叫了,是嗎?」「其實你是想要幫忙,可是同學誤會你是要搶他東西,你覺得很委屈,所以就大哭了,是不是?」。


面對大哭大叫的孩子,一直叫他不要哭、不要吵,是沒有用的。當大人平靜接納、不斷同理孩子、反映他的情緒時,孩子覺得被懂了,就不需要用身體化的方式強烈表達。即時沒有完全正確同理孩子的感受,他也會改用口語的方式澄清他的感受。

反映情緒是情緒表達訓練中的核心環節,適當的情緒反映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沒有因為哭或大叫就被罵;孩子也會覺得被理解,感覺大人了解我的處境跟感覺。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像這樣好好地用清楚的語言說出來。


協助表達而非宣洩情緒


發脾氣、亂踢、亂叫、躺在地上耍賴、攻擊別人,這都是情緒的宣洩,對自己或對別人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大人需要檢視自己是否也有好好在練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大吼大叫或摔打東西、攻擊別人的方式宣洩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往往是學習而來的。學著接納情緒不壓抑不否認,學著覺察分辨自己的情緒好好說出來,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也是重要的身教。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