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6年9月29日

「漫談學生輔導」系列:評估(一)


"此系列文章分享自己在學校系統實務工作的省思與心得,透過分享邀請實務現場第一線輔導伙伴彼此豐厚,並非學術理論或準則,僅供參考。"

在學校輔導的場域中,評估並非與輔導工作截然二分 ,也不僅是輔導的前置工作。
事實上評估是輔導工作中很重要的部份,缺乏有效評估而埋頭苦幹的輔導可能會有一些效果,但效能不彰。

評估包括了收集資料跟形成個案概念化,事實上這兩者是一體兩面。

缺乏「概念化」的思維,則無法決定該收集什麼資料,即便收集很多訊息也無法整理成彼此相關連的「說法」(或推論),來理解在個案身上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生活卡住了。當然也就無法設計出相應的輔導策略。

評估是一個動態的歷程,在整個輔導過程中不斷發生。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系統中各種輔導評估面向:


  • 接案評估:這是否是「我」應該接的案,有能力處理的案,或者是需要轉介更適合的團隊成員,或者需要引進更多外部資源。
  • 個案評估:接著評估當事人的「社會-心理-生理」狀態,收集來自當事人自述,重要他人描述,甚至同儕觀點,及輔導者的觀察,測驗結果等等,形成對當事人的概念化及輔導策略。
  • 系統評估:評估是看見一個完整的人(而不僅是症狀或問題行為),也看見他身處的系統,亦要看見輔導者與受輔者間的關係,包括表面關係與心理動力的關係。團隊的評估則需要了解成員的能力與限制,找到最佳合作模式。
  • 策略評估:過程中不斷收集介入後的回饋及現象,評估介入是否有有效並隨時更新個案概念及調整策略。
  • 結案評估:後期則要評估是否達輔導目標,可否結案,受輔者後續需要的支持系統是否預備充分等等。

評估即治療

若是每次介入(面談、會議或聯繫相關人)都帶著欣賞與接納的眼光去理解對方的世界,而非將對方當成一個被檢查分類的物體,則每次都是在作評估,也都是在作治療/輔導。

因此,好的評估本身已具療癒性,評估亦治療。

評估能力的重要性

評估能力決定了工作者的眼界,也決定了工作的範圍及深度。
評估能力指出在如山的訊息中該在哪挖礦,而輔導技術則決定你能不能真的挖到寶。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16年7月12日

網路科技與親師溝通

現在已經不只是網路(internet)的時代,更是行動(mobile)的時代。隨著網路與傳訊軟體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訊息流通似乎變得更加「便利」。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也因此變得更加「融洽」呢?

網路溝通的不利因素:

一、簡化的語句:在手機上打字其實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大家為了省力,往往盡量精簡字數,能短則短。而簡短的語句容易使人感覺到「命令」、「懶得多說」、「冷淡無情」、「公事公辦」、「拒人於千里之外」等感受,也就容易引發敵意或不滿。

二、缺乏非語言訊息:網路文字沒有表情也沒有語氣,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表情貼圖產生的原因。但是很多時候,講話的音調、速度、臉上的表情,肢體的姿態,都表達出我們的情感與內心的態度,這是表情貼圖難以取代的溝通訊息。

三、依賴圖像的年代:隨著資訊的爆發,大家越來越少閱讀,口語及書寫表達的能力也在退化。在學校跟國中生談話時,很多時候要孩子描述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卻說不清楚,拿出手機直接給我看照片或是談話截圖。大人也是一樣,常見在訊息軟體上傳一張照片,沒有說明沒有解釋,以為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容易讓讀者隨意投射解讀,反成為誤解的溫床。

四、已讀不回的焦慮:人們都是在自己有空的時候丟出訊息,忙的時候先處理自己的事,但是卻很難接受別人忙的時候不回訊息。事實上每個人作息不同,有空的時段不一樣。已讀不回經常被解讀為「不在乎」。但很多時候它是出自於「不知道該怎麼回」、「沒空回」、「想要好好回答但心中千言萬語,無法簡短回覆。」或者有時候,是我們傳送出的語句意味不明,或是過於瑣碎,硬要對方回覆實在是造成別人的困擾。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如何維持親師網路溝通愉快有效:

一:親師先討論使用共識

老師陪伴孩子一整天,也需要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不該被當成24小時客服專線,老師可以在一開學就訂出使用守則,讓家長有所依循。例如:開放幾個時段可以線上溝通,但是其他時段老師也需要休息和備課,就不會讀訊息或回覆。一開始就把規則和界限講清楚,減少誤會。

二、避免情緒性發言

班級群組是一個傳遞「訊息」的管道,而非發難的戰場。家長在群組發佈對老師或其他家長的情緒化發言以及各種指控,會引發更多情緒性發言。這種情緒會從網路延燒到班級,破壞氣氛,製造紛爭。最後受傷、受教權利受影響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三、個別意見私下溝通

沒有人喜歡被公開指責,因此不管是家長對老師的疑問,或是老師對個別家長的建議應該私下溝通,尊重彼此的尊嚴與隱私權。


四、拒當怪獸家長,讓孩子獨立負責

作業忘了帶回家、發下來的考卷不曉得怎麼訂正,家長就丟訊息問老師要怎麼辦,這些本來是學生自己該注意或面對後果負起責任的事情,家長卻急著代勞解決。或是濫用網路溝通的即時性,「遙控」老師成為家長代理人提醒孩子在校要穿衣服、吃東西…。家長該學著放手,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把教室的主控權還給老師。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16年3月9日

支持孩子面對挫折




當孩子表現不佳,或遇到挫折的時候,該怎麼回應? 很多時候大人以為是幫忙孩子或是愛護孩子的回應,其實都是低支持性的。


最常見的低支持回應:


  1. 忽略、否認:有些大人太忙根本連孩子表現如何,有沒有遇到困難都不知道。或是否認孩子的需求,覺得術科不重要、交朋友不重要,所以孩子求助時總是隨便回應。
  2. 責罵:孩子受挫時還責罵他很不合邏輯,可是大人最常這麼作。有時候是因為過高的期待而失望;有時候是因為面子問題,把孩子表現當成自己的成就指標,覺得孩子讓自己丟臉,就惱羞成怒。
  3. 苛求:其實孩子已經表現不錯,但還沒有符合你認為可以的標準。孩子的確是可以不斷進步的,但是要循序漸進,且要符合他的發展階段與先備能力。
  4. 吝於讚美:心裡面覺得孩子表現很不錯,但是就是不給肯定甚至要酸他兩句諷刺一下,擔心「讚美他兩句,尾巴就翹起來了」。
  5. 代勞、過多指導、寵溺:擔心孩子功課不會寫,就教他寫甚至幫他寫;聽到孩子在學校有人際衝突,就衝到學校找同學理論;孩子還沒把事情說完,就給一大堆建議或經驗談。


這些行為經常以愛之名行使,但是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己不重要、無能、無法負責任。健康的愛是對孩子抱持適當期待,並在他感到挫折時給予高支持性的陪伴,孩子才能長成充滿自信、獨立負責,也能關懷別人的健康大人。


對孩子有適當、符合潛能的期待


過高期待:對孩子有所期待是好的,會讓孩子充滿自信,努力發展潛能以達到自我實現。但是過於嚴苛或完美不切實際的高期待卻會讓孩子充滿挫折感,而且感覺孤單,被父母拒絕不被愛。


過低期待:「我不要求成績,你考幾分都沒關係。」表面上看起來是尊重,卻隱含著對孩子的表現不抱期待,傳達出「你能力不佳,對你沒有太高期待」。分數也許不是這麼重要,但孩子在學習上的成就感與自信心很重要,孩子面對成績不佳的挫折感、自卑感,需要被注意、被理解、被陪伴。過低的期待讓孩子自我價值感低落,相信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困難。


適當的期待對孩子心理健康及潛能發揮較有幫助,但大人常常作不到。事實上,對孩子的期待經常投射出我們對自己的期待。過高期待的父母,可能難以接納自己的挫敗,因而充滿焦慮,擔心孩子步上後塵,或是將孩子的成就當成彌補遺憾的工具。而對孩子抱持低期待的父母,內心深處可能也相信自己無能或是不重要。所以,重新檢視自己的成長經驗,是否內化了上一代對自己不健康的期待,重新接納自己的挫敗經驗,是為人父母師長很重要的功課。


當孩子面對挫折時,給予高支持的陪伴


  1. 首先要表達出重視。放下你手邊的工作、手機、平板,關掉你的電視。把你的時間,你的注意力,都留給你的孩子。這傳達出你的尊重與關懷。邀孩子一起坐下來,這個動作表達出彼此的平等與對話的意願。
  2. 你可以先問問「怎麼了? 發生什麼事了?」這句話讓孩子有機會從他的角度敘述發生在他身上的經驗。讓孩子有機會敘說自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關心,被重視。
  3. 「原來是這樣,那你對這件事有什麼想法?」這句話讓孩子將焦點從外在的事件轉移到內在的想法,同樣的事件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從孩子的回答可以了解他獨特的內在語言,進而讓你能體會到孩子的感受。
  4. 「當你在說這件事的時候,我感覺到你好○○(傷心、生氣、難過、為難)…」在聽對方故事的時候,試著想像你的年齡與孩子一樣,假使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幼年或青少年的你身上,你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同時體會孩子的語氣、孩子的表情,孩子的肢體動作,在傳遞什麼樣的訊息。
  5. 「現在我們可以作些什麼,讓你覺得好過一點?」這句話告訴孩子他可以照顧自己的情緒,你也願意陪伴他。有時候不需要硬想一些笨拙的安慰話話。不如以身體表達支持與照顧,視孩子的年齡與他的情緒狀態。摸摸頭、拍拍肩、擦去他的眼淚、擁抱一下,或是倒杯溫熱飲料,給點食物。
  6. 「那接下來,你打算怎麼作?」這句話傳達你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潛能。同時也為彼此設下適當的關係界線,就算再關心,困難還是孩子自己要面對。若是快速地提供意見或解決方式,就是一種「代勞」,錯失了讓孩子自己思考,培養問題解決能力的機會。即使孩子想出來的方式脫離現實或是非常不妥,可以用「哦,你是這樣想的啊! 這樣作可能會有什麼後果呢?」去引導孩子多想想。
  7. 「好像是個不錯的計劃,有沒有需要我幫忙的地方?」這句話傳達了肯定與支持,而不是代勞。
  8. 「相信你可以的,加油吧!」這句話傳達了對孩子的信任與期待,不是擔憂也不是苛求。


這樣的方式或許不是您熟悉的,但是您可以慢慢練習。親愛的家長,「相信你也可以的,加油吧!」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