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5年6月10日

為愛造一個「空間」

身為學校心理師最常被問到的是「如何管教」的問題,孩子們有各種列舉不完的「症頭」:不寫作業、亂打同學、偷拿東西、說謊騙人、不上學…等等。好希望可以針對每種症狀有對應的特效藥,讓每個孩子都恢復成無瑕可愛的小天使。固然有很多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是要協助孩子最重要的並非理論而是一個足夠寬闊穩固的「心理空間」。

之前「如何陪伴孩子渡過情緒風暴」一文中我曾談到: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映孩子的情緒、協助孩子表達而非宣洩情緒。這三點可以說是所有教養中最核心的原則。身為父母、老師最重要也最辛苦的挑戰,就是在孩子「卡住」的時候陪伴他渡過。這需要大人預備好自己的心理空間才作得到。

為什麼明明我們心裡很愛孩子,但是出口的是貶低嘲諷,出手的是責打推開? 因為我們的心理空間沒有「撐」出來,無法容納愛流動在其中。我們需要四根柱子把空間撐起來。

第一根柱子:調整自己的頻道


停下來,深呼吸,對自己說「把心打開」(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在心裡面對自己說好幾次,甚至說出口也行)。此刻我有很多情緒想法,但我願意先全神專注在我的孩子身上,就像我第一次看到他那樣地好奇,期待著我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故事。


第二根柱子:全部收進來,慢慢再整理


有狀況的孩子並非「製造麻煩者」而是「遇到麻煩的人」,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把「修理工具」先收起來。常用的工具:挑語病、機會教育、挑剔禮貌、早就跟你說了、抓不一致說謊。專注於收集能讓你理解孩子心情的訊息,包括他的眼神、他的表情、他說的話、他沒說出口的心情。像一個好捕手那樣把好球壞球都先接起來,引導孩子下一球投得更投入、更精確。當我們試著不打斷、不評價,熱切地看著孩子,孩子會願意說很多心裡的話,這才是精華,不要分心注意雜訊。其他事情可以之後再教。



第三根柱子:欣賞一座博物館


他可以憤怒到摔桌椅,同時也可以溫柔到照顧弱小同伴。他可以如此散漫好像什麼都不在乎,同時也可以忘我地投入一件事情。他的執拗讓人生氣無奈,但他的堅持又讓人好生佩服。內在的特質並無全然的好壞,只是反應在不同的狀況底下有不同的樣子。試著發現孩子在暴怒底下的傷心、倔強背後的脆弱、害怕之餘的勇敢。

惹人生氣或令人頭痛的孩子,收到的他人回饋往往也都是他自己令人生氣或煩惱的樣子。他從「別人口中」這面鏡子看到的自己就是那樣糟糕。如果能看見孩子珍貴的另一面,引導孩子也看見自己的價值,孩子反而能珍視自己、照顧自己、更有自信去成長。人只有在相信自己裡面有好東西時,才能給出好東西。而這樣的相信,可以從你先給他開始。



第四根柱子:照顧自己愛的需求


身為父母或教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外在環境有很多令人焦慮的新聞,充滿評價及不友善的對待。如果你願意作一個能陪伴小孩的大人,那麼你也要立志善待自己,滋養自己。下午茶、旅遊固然是一種方式,但更好的是,不時停下來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能接納傾聽你,能共同創造溫暖互動的伙伴。平常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才能在眼前的小孩需要愛的時候,給出一個準備好的心理空間 -- 陪伴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