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5年6月10日

為愛造一個「空間」

身為學校心理師最常被問到的是「如何管教」的問題,孩子們有各種列舉不完的「症頭」:不寫作業、亂打同學、偷拿東西、說謊騙人、不上學…等等。好希望可以針對每種症狀有對應的特效藥,讓每個孩子都恢復成無瑕可愛的小天使。固然有很多的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孩子「怎麼會變成這樣」。但是要協助孩子最重要的並非理論而是一個足夠寬闊穩固的「心理空間」。

之前「如何陪伴孩子渡過情緒風暴」一文中我曾談到:接納孩子的情緒、反映孩子的情緒、協助孩子表達而非宣洩情緒。這三點可以說是所有教養中最核心的原則。身為父母、老師最重要也最辛苦的挑戰,就是在孩子「卡住」的時候陪伴他渡過。這需要大人預備好自己的心理空間才作得到。

為什麼明明我們心裡很愛孩子,但是出口的是貶低嘲諷,出手的是責打推開? 因為我們的心理空間沒有「撐」出來,無法容納愛流動在其中。我們需要四根柱子把空間撐起來。

第一根柱子:調整自己的頻道


停下來,深呼吸,對自己說「把心打開」(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在心裡面對自己說好幾次,甚至說出口也行)。此刻我有很多情緒想法,但我願意先全神專注在我的孩子身上,就像我第一次看到他那樣地好奇,期待著我們之間會有什麼樣的故事。


第二根柱子:全部收進來,慢慢再整理


有狀況的孩子並非「製造麻煩者」而是「遇到麻煩的人」,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把「修理工具」先收起來。常用的工具:挑語病、機會教育、挑剔禮貌、早就跟你說了、抓不一致說謊。專注於收集能讓你理解孩子心情的訊息,包括他的眼神、他的表情、他說的話、他沒說出口的心情。像一個好捕手那樣把好球壞球都先接起來,引導孩子下一球投得更投入、更精確。當我們試著不打斷、不評價,熱切地看著孩子,孩子會願意說很多心裡的話,這才是精華,不要分心注意雜訊。其他事情可以之後再教。



第三根柱子:欣賞一座博物館


他可以憤怒到摔桌椅,同時也可以溫柔到照顧弱小同伴。他可以如此散漫好像什麼都不在乎,同時也可以忘我地投入一件事情。他的執拗讓人生氣無奈,但他的堅持又讓人好生佩服。內在的特質並無全然的好壞,只是反應在不同的狀況底下有不同的樣子。試著發現孩子在暴怒底下的傷心、倔強背後的脆弱、害怕之餘的勇敢。

惹人生氣或令人頭痛的孩子,收到的他人回饋往往也都是他自己令人生氣或煩惱的樣子。他從「別人口中」這面鏡子看到的自己就是那樣糟糕。如果能看見孩子珍貴的另一面,引導孩子也看見自己的價值,孩子反而能珍視自己、照顧自己、更有自信去成長。人只有在相信自己裡面有好東西時,才能給出好東西。而這樣的相信,可以從你先給他開始。



第四根柱子:照顧自己愛的需求


身為父母或教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外在環境有很多令人焦慮的新聞,充滿評價及不友善的對待。如果你願意作一個能陪伴小孩的大人,那麼你也要立志善待自己,滋養自己。下午茶、旅遊固然是一種方式,但更好的是,不時停下來覺察、接納自己的情緒,找到能接納傾聽你,能共同創造溫暖互動的伙伴。平常好好照顧自己的內在小孩,才能在眼前的小孩需要愛的時候,給出一個準備好的心理空間 -- 陪伴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如何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


合宜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健全人際關係的重要關鍵。每次當孩子身陷情緒風暴之中,父母及教師如何應對陪伴,都在塑造孩子的情緒表達模式。

在談如何陪伴孩子之前,我們必須先知道孩子在表達情緒的困難:


  • 情緒發展與語言發展有落差: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情緒發展就已大致成熟,也就是說他能感受到的情緒細微、複雜程度已經跟成人差不多,但是分辨自己情緒、命名情緒、述說情緒的能力還很弱。大人都有「一言難盡」「有苦說不出」「言語不能表達出千萬分之一」的痛苦,孩子更是不知道如何說出自己的難受。
  • 衝動控制發展未成熟:前額葉主導我們判斷後果、控制衝動的能力。兒童與青少年前額葉以及大腦在情緒-判斷力之間的通道尚未發展成熟,當強烈情緒產生時,容易直接就用動作去反應表達,來不及「三思後行」,這有生理上的原因,並非耳提面命就能立即改善。


那麼,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呢?

接納孩子的情緒


遇到事情會感到痛苦、傷心、生氣,都是自然合理的現象,強加壓抑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哭,不能生氣反而阻礙情緒抒解。被壓抑情緒不會消失,反而囤積在內心的「情緒水庫」,改天一觸即發,而且是用不恰當的方式爆發出來。大人因為孩子的情緒激動,而過度的暴怒、禁止,或是表現出受傷、委屈,都會讓孩子產生更多的壓抑、自責,或是更強烈的情緒反應。最重要的是調整自己的呼吸,用不帶評價的眼光去陪著孩子,試著感受你的孩子怎麼了。


反映孩子的情緒


感受孩子的情緒,揣摩他的心情,用適當的語言幫他說出來。「因為你很想要表達意見,老師卻一直點其他同學作答,你覺得很心急、很生氣,所以就大叫了,是嗎?」「其實你是想要幫忙,可是同學誤會你是要搶他東西,你覺得很委屈,所以就大哭了,是不是?」。


面對大哭大叫的孩子,一直叫他不要哭、不要吵,是沒有用的。當大人平靜接納、不斷同理孩子、反映他的情緒時,孩子覺得被懂了,就不需要用身體化的方式強烈表達。即時沒有完全正確同理孩子的感受,他也會改用口語的方式澄清他的感受。

反映情緒是情緒表達訓練中的核心環節,適當的情緒反映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沒有因為哭或大叫就被罵;孩子也會覺得被理解,感覺大人了解我的處境跟感覺。同時,也讓孩子知道,有情緒的時候可以像這樣好好地用清楚的語言說出來。


協助表達而非宣洩情緒


發脾氣、亂踢、亂叫、躺在地上耍賴、攻擊別人,這都是情緒的宣洩,對自己或對別人都會有不好的影響。大人需要檢視自己是否也有好好在練習用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用大吼大叫或摔打東西、攻擊別人的方式宣洩情緒。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往往是學習而來的。學著接納情緒不壓抑不否認,學著覺察分辨自己的情緒好好說出來,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功課,也是重要的身教。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