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8年6月7日

老師,我覺得我不好,請教我怎麼改進?

當事人覺得自己不好,希望陪伴者幫他找到改進的方法。
陪伴者很想幫助當事人,因此很努力地去想,要怎麼改善。但同時,等於是默默同意了當事人的確「不好」。
覺得「自己不好」,希望別人能幫他改善,是當事人的來談期待,但不一定要成為陪伴者的工作目標,然後竭盡所能地想策略。
總是覺得「自己不好」的背後,其實是缺乏被接納、允許、欣賞、肯定的經驗。是一個「匱乏」的現象。
「匱乏」看來是負面的,但不一定要急著帶當事人離開這個處境。
當事人一直以來將「匱乏」當成「我不好」,因此排斥體驗匱乏,因為「我不好」在他心裡實在是太可怕也太痛苦了。他可以理性述說發生過的事件,但很難在心裡如實地去貼觸在其中的感受。
若不能充份經驗匱乏,則不能真正珍視匱乏背後的「渴望」。
充份經驗指的是:願意停留在匱乏的現象裡,體會匱乏帶給自己的感受,覺察到自己是用什麼姿態回應這樣的現象。
當一個人能看見、認回自己的渴望時,隨之而來的才會是接納自己,心疼自己一直以來的欠缺,並願意去回應照料自身的需求。
所以陪伴者的工作是:提供穩固的情感支持與信任關係,勇敢而不逃走地一同與當事人停留在匱乏的感受裡,支持當事人能夠忍受「真實經驗痛苦感覺」及「接受匱乏事實」的過程,直到他能夠正視自己的渴望,相信自己是個值得被好好對待的人。
之後,所有的努力與檢視自己,就不再是「改善充滿缺陷與不足的我」這樣的自我鞭笞,而是一段「成為更能回應自身需求渴望的一個人」的英雄之旅。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