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16年7月12日

網路科技與親師溝通

現在已經不只是網路(internet)的時代,更是行動(mobile)的時代。隨著網路與傳訊軟體的普及,人與人之間的訊息流通似乎變得更加「便利」。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否也因此變得更加「融洽」呢?

網路溝通的不利因素:

一、簡化的語句:在手機上打字其實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大家為了省力,往往盡量精簡字數,能短則短。而簡短的語句容易使人感覺到「命令」、「懶得多說」、「冷淡無情」、「公事公辦」、「拒人於千里之外」等感受,也就容易引發敵意或不滿。

二、缺乏非語言訊息:網路文字沒有表情也沒有語氣,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這麼表情貼圖產生的原因。但是很多時候,講話的音調、速度、臉上的表情,肢體的姿態,都表達出我們的情感與內心的態度,這是表情貼圖難以取代的溝通訊息。

三、依賴圖像的年代:隨著資訊的爆發,大家越來越少閱讀,口語及書寫表達的能力也在退化。在學校跟國中生談話時,很多時候要孩子描述自己發生了什麼事,孩子卻說不清楚,拿出手機直接給我看照片或是談話截圖。大人也是一樣,常見在訊息軟體上傳一張照片,沒有說明沒有解釋,以為一切盡在不言中,卻容易讓讀者隨意投射解讀,反成為誤解的溫床。

四、已讀不回的焦慮:人們都是在自己有空的時候丟出訊息,忙的時候先處理自己的事,但是卻很難接受別人忙的時候不回訊息。事實上每個人作息不同,有空的時段不一樣。已讀不回經常被解讀為「不在乎」。但很多時候它是出自於「不知道該怎麼回」、「沒空回」、「想要好好回答但心中千言萬語,無法簡短回覆。」或者有時候,是我們傳送出的語句意味不明,或是過於瑣碎,硬要對方回覆實在是造成別人的困擾。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如何維持親師網路溝通愉快有效:

一:親師先討論使用共識

老師陪伴孩子一整天,也需要有自己的休息時間,不該被當成24小時客服專線,老師可以在一開學就訂出使用守則,讓家長有所依循。例如:開放幾個時段可以線上溝通,但是其他時段老師也需要休息和備課,就不會讀訊息或回覆。一開始就把規則和界限講清楚,減少誤會。

二、避免情緒性發言

班級群組是一個傳遞「訊息」的管道,而非發難的戰場。家長在群組發佈對老師或其他家長的情緒化發言以及各種指控,會引發更多情緒性發言。這種情緒會從網路延燒到班級,破壞氣氛,製造紛爭。最後受傷、受教權利受影響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三、個別意見私下溝通

沒有人喜歡被公開指責,因此不管是家長對老師的疑問,或是老師對個別家長的建議應該私下溝通,尊重彼此的尊嚴與隱私權。


四、拒當怪獸家長,讓孩子獨立負責

作業忘了帶回家、發下來的考卷不曉得怎麼訂正,家長就丟訊息問老師要怎麼辦,這些本來是學生自己該注意或面對後果負起責任的事情,家長卻急著代勞解決。或是濫用網路溝通的即時性,「遙控」老師成為家長代理人提醒孩子在校要穿衣服、吃東西…。家長該學著放手,把學習的責任還給孩子,把教室的主控權還給老師。


趙庭正心理師 心理諮商筆記 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