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06年9月10日

不需要堅硬你的心

終於明白為何感動的淚水流不出來。
對於人為操作的感動,我感到虛假厭惡而心有防備。我害怕易感的我為了操作出來的感動而流淚,會貶低了真正值得感動的事物。

我是那麼容易為了那些細緻、安靜隱約的,別人心裡的憂傷痛苦動容,我卻禁制了那些眼淚。我一直以為,我應該忍住廉價的眼淚,更實際地去作些什麼,至少作一些能改變社會的事。但現在我明白了,與他人同哭,正是一個美好的恩賜。

我一直以為,應該要昇華我的同情,讓感動轉變為堅強的力量。但現在我明白了,同情就是一種力量。

它讓我真實的活著,讓我知道:人不完美,我不完美,我們力量有限。但我可以真實地活著,可以讓愛的訊息自由流通。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06年8月25日

心理諮商的七個特點

諮商是什麼? 常常有人問。
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我試著用我的方式回答。將其英文Counsel 拆成七個字母,可簡明地記住幾個重要的特點。

C- cooperate 合作

諮商不是讓專家來解救另外一個人,諮商員沒有讀心術也沒有魔藥,唯有當事人跟諮商員一同努力,改變才會發生。這點對諮商員和接受諮商服務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則。

O- on process 歷程

改變是一個歷程,戲劇性的改變不是不可能發生,但必然是前面歷程的累積造成的。諮商員應該敏銳覺察歷程的變化,同時具有良好的方向感,避免在歷程中迷失。歷程可指大的改變階段,也可指人在敘說一段話時內心的轉折變化。

U- unconditional care 無條件關懷

諮商員不是只有在當事人順從聽話的時候才關心對方,也不是在當事人行為符合諮商員價值觀的時候才關心,而是出於人對人之間的關心。但無條件關懷不是「無止盡退後」,關懷當事人與無限滿足當事人需要是不一樣的。

N- naked 袒裎相見

用脫光來形容諮商關係或許過於誇張,我也不認為諮商裡諮商員和當事人必須毫不保留地談自己。我想強調的是「去除角色化的扮演」。尋求諮商的人平常可能是身份頗高的總經理,或是為人師表的教師,但諮商裡你要作的是「自己」。若拋不開角色,那麼諮商可能不會有太大幫助。有時候,角色就是一個人壓力的來源。同樣諮商員也要提醒自己不要戴著專業的「心理師」面具,進了諮商室變身成假面超人,不敢表現自己的情感,或隨意地指導當事人該怎麼作。

S- self construct 自我建構

如果想從諮商員得到一個解決困擾的妙方,那就是誤解了諮商的意義。人生不像聯考,沒有標準答案。諮商員也不是神仙,能看透你的前世今生,八字命理,然後給你一個必勝的指示。諮商目的在於幫助你了解自己,看清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改變。這可以說是一個重新建構,變成「新造的人」的過程。當然也是諮商員跟你一起重新建構生命意義的過程。過程中,諮商員也重新建構了自己。

E- empathy 同理心

同理心在諮商的教科書裡幾乎是一提再提地必提。這算是諮商員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東西」,其重要性與威力可媲美七大武器之首的折凳。同理心幫助諮商員進入另一個人的世界,沒有同理心的諮商員就像沒有船的水手。同理心雖不是天眼通也不是讀心術,但豐富的同理心不但可以讓當事人覺得被了解、被支持,還可以帶領當事人探索以前所沒有發現的自己。同理心可以說是像星際大戰裡的「原力」那樣奧妙,絕非只是單純的技巧而已。

L-love 愛

這是一個看似虛幻又容易了解的字,所以反而常常被忽略。諮商員若沒有對自己的愛,他就沒有力量。諮商員若沒有對人的愛,他的諮商就沒有力量,無法與人同在。沒有愛的諮商員就算學識豐厚,技術純熟,也只是一部機器而已。我相信,單靠機器是無法療癒人心的。當事人的困擾,經常來自於無法愛生命,無法愛自己,無法愛別人,無法得到愛,無法感到被愛。諮商的中心就是人,而人的中心就是愛,這是我所相信的。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06年7月15日

擁抱痛苦 打開解離

下雨了,淋雨騎車感覺很難過。把感覺閉起來,似乎那雨就能某種程度地與我無關。到了家卻發現即使穿了雨衣,我的衣服還是免不了會濕。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常被責罵處罰時,把感覺閉起來,被打的就不是我的身體,被罵被人身攻擊的 人就不是我。

雖然外表看來,我毫不在意。但等我到了安全的二十六歲,停下來看自己,才發現原來十歲的我全身是傷。

我是那麼那麼習以為常地,將意識與那敏感的心靈分開,如此可以用灑脫不在意的態度,或是沈默承受的方式去面對。我是那麼那麼那麼自以為溫柔地收起銳利如刀的憤怒,逼迫自己在每個痛苦的喊叫時刻將自己轉為靜音。讓自己隱入背景,僵化自己像一棵沒有語言的樹。

我是那麼的自溺,將痛苦壓縮在外在表情與內在意識之間,與自己分離,以致於我失去了跟別人真實接觸的機會。甚至不允許自己喝醉、不允許自己哭訴、不允許自己抱怨。事實上,我並沒有自以為的那麼完美。我為自己所訂的禁制規則而痛苦,卻又會偷偷的違規。

面對痛苦我曾習慣選擇解離,現在解離開始要我付利息了。我覺得自己不像自己,自己不被理解,自己跟別人很疏離。

我要一天一天學習重新擁抱我的痛苦,正視自己的哀傷與憤怒。如此,我也才能重新擁有-活著的美麗。

==========================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2006年6月8日

同在

我一同分享你的世界
看見你的執念
體會你的悲哀

慢慢學會 傾聽

這個世界上 每個人都是活得如此真實

在傾聽別人之前
他人對我來說 只是虛幻的背景

傾聽之後
他們的生命就真實地浮現在眼前

原來不是只有我 是一直努力地用力地活在這個世上
他們也有同樣的挫折跟堅持 有一種不完美的美麗

一旦有這樣的體驗
也許是普同感 也許是共鳴 也許是感動
或者稱之為人類之愛的一部份的什麼
就會讓我也覺得自己被理解和扶持

真奇妙 當你真正理解一個人的時候 自己也覺得被理解了
感謝你們 打開心門讓我進入

期待助人的喜悅 回到我的生命中
使我不再拘泥於專業成長的困頓 和自我懷疑的漩渦

==========================
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