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架構
本書共分十三章。一到二章引導讀者了解專業助人者應有的素質及訓練,並考慮自己是否適合成為一個專業助人者。三、四兩章介紹諮商的歷程、關心的層面及可能遇到的困難點。五到七章談論與助人有關的倫理、價值、關係及文化差異議題。八到十章分別談論在社區、團體、家庭的工作。最後的十一到十三章談論專業助人者的壓力與耗竭、助人者的生涯轉換等。
摘要與心得
在此將摘要我特別感興趣的兩個主題的內容,分別是助人者的素質及社區工作的部份:
助人者素質
在助人者素質的部份,作者首先要讀者反思: 自己之所以想成為專業助人者,動機與內在的需求是什麼。他們並列出幾項典型的助人者的需求: 想對世界有影響、想轉換角色、想照顧別人、想自我幫助、想被需要、想賺錢、想要聲望地位、想提供別人答案、想掌控。
諮商者有個人的內在需求並沒有錯,但若未被認清而在潛意識中作用,不但不能符合個案的需求反而損害其權益,因此持續反思自我的內在需求與價值在專業的能力及倫理上都是很必要的。 (作者也列舉了理想助人者的幾個屬性,我將他附錄條列在後)
社區工作
在社區工作方面,作者談及社區工作取向的特點、社區工作者的各種角色、社區中特殊的拓展任務,並且特別細談了對社區中愛滋患者、傷殘者、老年人的工作。社區工作觀點是關懷「社群中的個人」。由於個人的問題有時是受他居住環境、社群所產生、影響,因此當我們沒有關心到他所處的生活脈絡,只憑問題解決或心理動力的觀點去看一個個案,是不夠完整的。
尤其生活環境與社會關係還牽涉到政治、文化、經濟、權力的問題。一個在文化、經濟上處弱勢的少數民族,沒有政治權力、在教育學習上又有障礙,他所面臨的壓力是多重的,因此他需要的幫助也是全面的;他要對抗的勢力是龐大的,因此他需要的支援也應該是強大的。
那麼,諮商師或專業助人者又怎麼提供全面而強力的幫助呢? 單靠助人工作者的力量當然是不夠的,因此助人者的角色不應該是全能拯救者,而是啟動改變的人,凝聚社區共識、推動發展的人。此時助人者的個案是整體的社區和社區裡的個人,而不是一個人。如同面對單一個案,助人者要需要與社區建立關係、了解它的需要、一起找出改變的目標、擬出改變的計劃、推動改變的行動,在面對困難時支持鼓勵整個社區。
面對多面向及複雜的問題,作者引用 Mark Homan (1994) 對有志作社區工作的助人者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如: 了解社區的需要、資源、決策模式、領導者、資訊網絡。建立被認可的地位、發展出有利改變的幾個小社群。簡單來說就是透過諮商師的努力賦能與社區,使社區成為有效能的發展整體,突破原有的限制達到改變的目標。此外面對艱難的社區工作,Homan 也強調社區工作者的自信、信念、多種的能力發展是很重要的。社區工作者若不能持續不懈地成為凝聚推動的力量,則社區工作極難有什麼成效。
心得
我一直對社區的工作很有興趣,這章的說明給了我很多的解惑與支持。社區諮商並不只是將工作地點移到社區、也不是和社工師作一樣的事。社區諮商是用幫助一個人整合他內在認知情緒行動的技術,轉化為幫助社區整合改變的策略。同時,也將家族治療的脈絡關係的觀點擴大到看見社區內部與跟整體社會的關係。透過社區的工作及善用社區本身的力量,諮商師將有機會幫助到弱勢族群的需要,從根本上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這是單獨作個人工作難以達成的目標。
結語
本書非常強調問題的概念化、結構化,也強調諮商師的自省與實際的行動,要求助人者透過了解自己所要面臨的挑戰,不斷強化自己在工作上應有的素養,實際在助人工作上有力量、有效益。使我對諮商的整體概念有更完整具體的認識。
理想助人者的屬性:
- 誠實了解自己的長處短處及內在需求
- 了解你無法鼓舞個案去作你也作不到的事
- 願意傾聽 保持好奇與不自滿的態度去了解個案
- 具備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能處理各種認知情緒行為 並適時自我揭露
- 了解改變並不容易 願意以信任的態度進入個案的世界 長久支持他
- 相信個案的潛力 幫助個案超脫自我的設限
- 能彈性運用資源及策略 靈活地運用在不同個案身上
- 能尊重不同文化種族背景的個案
- 讓自我揭露成為個案加深改變的力量 而非反客為主處理自己的需要
- 在身心靈、社會等方面都妥善照顧自我 願意去承認、處理自己的不佳狀況
- 深刻持續地檢視自己的信念與價值
- 至少能與幾個真誠的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欲轉載本文請標明--
作者:「趙庭正心理師」
出處:「心理諮商筆記http://counselnote.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