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網誌

紀錄心理諮商工作點滴、心得反思,並以心理觀點討論文本及社會現象。

2005年6月24日

流動的自我,整體的負責-我看完形治療

此篇是我期末的完形治療讀書心得 算是一個簡單的結構化吧

基本的假設



完形相信人的不快樂、虛弱、沒有功能來自於對 自我/外界 的覺察被干擾、阻斷。在這樣的情況下,自我/外界 之間或之內沒有良好的接觸,因此個人對此兩者共同形成的整體沒有全面的感知,是一種被侷限而不自知的流動過程。

同時完形相信個人有求整體適應的一股動力,即追求完整的先天傾向。這種追求完整接觸以作出良好的能量能員,有效調適行動的先天傾向,正是人可以成長及順利適應的力量。

而這股力量之所以會被個人限制、禁用,或是使用許多不適當的防衛方式去避免覺察,是因為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許多的需求無法被滿足,或是會被批判、處罰、告誡。這些尋求需要的過程被強迫中斷,成為未竟事務糾結在人的感知背景之中。同時個人在面對環境時因為無法滿足需求而只好採取將權威內攝,將攻擊的慾望迴攝、將不被社會接受的慾望投射出去⋯等等的方式,要求自己不作覺察,對自己的需要取採抽離、否認、漠視的態度。

治療方式及治療關係



而完形治療的目的,就是透過實驗、練習、專注⋯等等方式,重新刺激個案去體驗那些被隔絕、忽略的經驗,並且透過投射、角色扮演、對話的方式,重新去整合這些新發掘的經驗。

但是,這樣重新去面對長久被禁絕、被排拒的經驗,並不是完全愉快容易的。個案會經歷各種痛苦及停滯的整合歷程,因此諮商或治療關係會非常重要。治療者除了必須支持鼓勵個案走完整個歷程、引導個案擴大覺察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是以一個真誠覺察的人的身份,去示範成為去除角色、真誠體驗的人。透過與治療者的真實互動,個案也就在體驗與別人、與世界真實互動,成為一個整體的過程。

認知、情緒、身體 的關係



完形既然強調的是真誠的覺察,也就希望個案或治療者不會過度被固著的認知所干擾。因為過去的認知可能簡化固著了對世界的認識,也可能包含了許多的內攝或投射等防衛的思想。更重要的,不管過去對世界的認知為何,它都不能追得上此時此刻所感知的新體驗。

也因此,Perls 才會有類似「放下頭腦、用你的感覺」的說詞。這不是否認認知的重要性,而是要避免人們用每天習慣使用的認知,去固化了每個時刻的新體驗。也就是要試著放下結構性的思考,以體驗過程的方式來認識世界與自我。

歷程



這也是為什麼,必須以流動、能量、變化、過程等等角度來看待學習完形治療的原因。因為若治療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無法放下原先結構化、認知模式的完形理論,他在治療的過程中無法跟上個案的體驗流動,也無法給個案不同日常的新體驗。治療者會成為另外一個充滿意見和意圖的人,對需要重新恢復自由流動的人沒有太大幫助。

情緒工作



為了放下固著的認知模式,治療者會引導個案去專注在情緒上,去辨視、指出那些往常不被重視的情緒,並且停留在情緒上,去感受情緒的質地、觸感,使得情緒不需要再被認知所定義、宰制,而與認知站在同等的地位,幫助個人去覺察自我與世界間的關係。

身體工作



同樣的,藉由引導個案去感受身體的感覺,專注在身體各部份的狀態,也是幫助個案重新去提升身體感覺的地位。包括邀請個案去動作、表演、實踐一些想法或畫面,甚或按摩刺激個案的身體,提醒他去注意自己僵硬的部份,都是同樣的目的。

整合 與 真誠


整合的自我



從身體的專注、運動中,個案更容易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反應,與對週圍事件的態度。同時,在情緒的體驗中,個案也能去發現自己的身體如何在反應或堆積自己的情緒。在這些經驗之後,個案還是會使用認知的功能去整理自己在身體及情緒工作中產生的新體驗,並直覺性地將重要的未竟事件、自己的認知、自己的體驗連結起來。只是,這樣的認知已經不再只是思想、邏輯上的切割事實,而是動員身體、情緒、認知、靈性的一種整合性的了悟。

真誠的關係



當個案逐漸體驗、覺察、並整合這種的經驗後,他因此能更去接觸生命裡每時每刻的過程。不再是以僵化的模式去應對,也不再忽略自己與外界許多的訊息,而讓許多重大的事件在背景中不斷地擾亂自我。在人際關係中,他人-我之間的關係,不再只是角色的扮演,別人也不再是我投射需要的對象,而是一個跟我一樣有許多體驗和了解的人。個案會試著不用過去的經驗和想法去猜測設定別人的感知,而能將治療過程中的關係拓展到日常生活中。他能夠去經驗與人互動的每時每刻,覺察彼此互動的過程,由此他與別人之間的互動成為一個流動性的整體,而不是僵化固著的關係。

自由與責任



界限與人際接觸



從此,個人是自由地去體驗世界,覺察感知,決定想法及行動,成為一個自由真誠的人。所以他也要為自己的想法感受及作為負責任,不能再把自己的決定視為不得已、將自己的感受視為別人的責任。與此相當的是,一個追求完形的個人也不該將別人的需求及感受視為自己的責任。如此建立清楚的界限才能達到真實的接觸,這看來矛盾的說法確是在完形中重要的原則。

整體的責任觀



不過值得強調的是,這樣的態度不應該被誤認為個人可以完全不管別人,隨意地為所欲為。引用完形治療的實踐一書所說:「⋯所謂自我的責任其實應當包含對其他那些與我們共享世界的人的責任。」也就是說,一個人覺察整體的範圍應該包含所有會與個人相互影響的個體,因為所有的這些個體都與個人在一起成為一個整體。即書中所引的某位個案的體悟,當他負起自我的責任時,他感到那些以往與他無關的瀕臨絕重犀牛「是我的犀牛」,但同時他也感到充滿力量。

不斷進行的自我



如此看來,完形取向中的「自我」並非如同心理動力取向中的一個「協調者」的角色,而是一股動態的負責力量。這樣的力量是可以超越所謂的超我限制、現實的侷限,而不斷地在主動決定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是完形治療的根本,如果不相信這樣的力量,從事完形治療的行動,也就只是停留在技術的層面。

但以我個人的信仰來說,我認為將神的位格也考慮進整體觀之中,會更加完整。而我還在思考,這樣的信仰與完形的人本主義思想,有沒有可能整合在我的自我之中。

▲ 本文同時張貼於個人網誌-鮮得思臥